质量管理培训课程涉及到中间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中的中间的三个阶段;一起来看下吧
四段质量管理:抓基础
管理特征:
主要通过检验保证产品质量;
有独立的品质保证部门,常由品质保证部门独立负责产品质量;
开始重视并开展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质量教育、质量分析、计量管理和标准化等;
仅对生产部门进行了废品率和检查返修率指标分解和考核。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开始使用简单的数据分析技术,如:鱼刺图、帕拉图,但仅一般性地用于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
开始分析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方法。
质量业绩水平:
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废品率、返修率开始降低;
过程能力指数Cpk<1.33。
五段质量管理:管现场
管理特征:
主要通过检验保证产品质量;
不时组织开展现场的质量改进活动,重视人、机、料、法、环和检验各要素的管理;
积极推进现场目视管理、5S管理和作业标准化管理;
有独立的品质保证部门,开始由品质保证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负责产品质量。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诸如鱼刺图、帕拉图等QC手段在生产现场被推广使用;
能多方面分析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
质量业绩水平:
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废品率、返修率开始降低;
过程能力指数Cpk<1.33。
六段质量管理:盯关键
管理特征:
通过质量信息统计和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和过程;
通过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过程的控制;
积极开展QC活动,并按照PDCA循环进行质量改进;
有独立的品质保证部门,由品质保证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负责产品质量。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诸如鱼刺图、帕拉图等QC手段在生产现场被推广使用;
统计过程控制(SPC)、实验设计开始在关键工序和过程中使用;
能多方面分析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
质量业绩水平:
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废品率、返修率开始降低;
关键工序和过程能力指数Cpk≈1.33。